姚桐斌

发布者:张艺凡日期:2022-10-03 04:10  点击数:

姚桐斌(1922.09-1968.06),江苏省无锡市人,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1年姚桐斌高中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163am银河线路娱乐官网)1945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以全校第一的总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同年8月任国民政府经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6年10月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1947年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得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53年6月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文凭;1954年被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Aachen University)冶金系铸造研究室聘任为研究员兼任助理教授。

1957年回国后姚桐斌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材料室研究员、主任、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及工艺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姚桐斌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组织领导了材料与工艺的预先研究,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建立并形成了材料、工艺、检测研究及有关设备研制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制体系,组织制定了航天材料的近期科研计划和中长期预研发展规划,成功地主持了新型材料的研制,领导开展了500余项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在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领导下,姚桐斌主持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航天材料规划会议。会上签订了很多科研协作项目,这些全国性的协作项目在日后对于推动航天材料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姚桐斌领导和指导高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课题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结构。他领导研究的钛合金高压容器一直在我国历代航天产品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减轻火箭结构重量,增加卫星有效载荷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火箭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为我国火箭及卫星研制提供了材料保证。为国家培养了一代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人才,为我国运载火箭及导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姚桐斌在会议上讲话

姚桐斌阅读材料


爱国故事:

“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姚桐斌

姚桐斌“两弹一星”证书

1952年10月1日姚桐斌(右一)在伦敦庆祝我国国庆节招待会上发言

姚桐斌是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在外留学、工作期间,始终挂牵着祖国的发展,并在国家需要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在英国期间,看到新中国宣告成立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姚桐斌感到激动不已,他背着背包,乘长途汽车、火车或搭便车到英国各地宣传新中国的发展,被称为“红色信使”。作为留英学生会的发言人,姚桐斌写文章批驳留英学生中的反动分子,并在《曼彻斯特导报》上与一个英国学生就中国土改问题进行笔战,还在伯明翰大学共产党公社、契斯特劳工学院、伯明翰青年会、逊特兰劳工学院作公开演讲,宣传中国人民解放运动。尽管姚桐斌的生活条件清苦,但他从事学生会工作出差、买纸张印刷宣传品等,都是自费,从不向学生会报销。由于,姚桐斌在中国留学生中颇具影响力,其爱国活动引起了英国保守势力的注意。一次伦敦警察厅的“谈话”后, 姚桐斌被要求限期离开英国。尽管姚桐斌极其盼望归国,但组织上仍然希望姚桐斌留在国外继续工作。1953年,姚桐斌接受世界知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E.Pivowarski)的邀请,去到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Aachen University),任研究员兼助理教授。他很快就通过了试用期,获得了加薪。姚桐斌工作认真,科研方法严谨周密,科研成果突出,发表了多篇关于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同行们的注意,多个国家的大学请他去讲学,直到姚桐斌回国九年之后,亚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撰写一篇论文时,由于大量引用了姚桐斌的研究成果而将他列为作者之一。同时,姚桐斌与周围相处融洽,赢得了同事们的好评与喜爱。但是姚桐斌仍然深切盼望着回国,为新中国建设出力。1956年姚桐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姚桐斌再一次打报告申请回国,获得批准,姚桐斌终于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国后,姚桐斌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1958年1月26日,姚桐斌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报到。姚桐斌来到了第五研究院的材料研究组(后来扩建为研究室)。那时该组只有12名大学毕业生。每人一张三屉桌,除了一台ROW立式金相显微镜外,没有其它仪器设备。当时有人问这位归国专家为什么要到这么一个小单位来工作,为什么不去大学当教授或去做更重要的工作时,姚桐斌回答道:“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姚桐斌以赤诚的爱国情怀,在条件艰苦、技术封锁的年代,带领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完成了两种性能优越的高温钎焊合金的研制,开展或完成了新型不锈钢、钛合金、高强铝合金、复合材 料、难熔金属焊接新工艺,化学铣切工艺,密封件、金属软管、波纹夹层结构、蜂窝结构等多个课题。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投身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为我国航天材料和工艺技术做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彭洁清,高智著.姚桐斌传[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协同故事:

“我们五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就是要当好型号的配角,演好肖长华的角色,让梅先生担纲的《苏三起解》演成满堂彩。”

——姚桐斌

姚桐斌写的工作批示

青年时代的姚桐斌(前排右一)与同学

1957年回国后,姚桐斌一直从事导弹与航天的材料、工艺技术的组织领导、研究和实验工作。曾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领导组织解决了航天新材料、新工艺的重大关键技术。他不仅是位造诣很深的学者,而且是位很有见地的科技工作领导者,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他积极贯彻中央“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的指导方针,由姚桐斌主持立项的500多项预先研究课题,都是通过召开一些全国性会议,发动全国的研制力量,开展全国大协作来完成的。

1961年3月,以国防部五院名义,他主持召开了防热材料全国大协作攻关会议,制定了防热材料发展规划。接着5月30日至6月7日又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高温测试会议,这次会议对全国高温测试技术起到了学术指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1961年8月17日至31日,又主持召开了国家金属材料规划会议,会上姚桐斌作了有关火箭材料的专题报告,对火箭所需的各种新型材料做出了规划,并对各协作单位分配了研制任务。1962年还主持召开了全国性高温涂层会议。这些全国性会议在我国尖端材料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作用,促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火箭材料与工艺和测试方法的研究协作网。把火箭材料下达给各研究部门以后,姚桐斌亲自率领所内的科技人员,走遍了全国有关材料与工艺的研究所和院校,不辞辛苦穿梭于各协作单位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和各单位科研人员一起解决导弹所需材料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材料研制成功后,还要拿回所里,对其性能、特点进行测试和研究,还要根据设计要求,把这些材料用到火箭零部件上去,直到完全成功为止。姚桐斌工作极其紧张忙碌,以至妻子临产时也不在妻子身边,无暇照顾妻子。

姚桐斌在航天材料工艺科研方面,成绩斐然,功绩卓著,但他却不争名,不争利,把许多发明奖励都让给了生产材料的工业部门,而不写上自己的名字,甘当无名英雄,在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前,很少有人听说过姚桐斌的名字。他经常教育所内的科技人员,要为“为设计服务”,要“甘当配角”,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他整个科研工作和领导工作中。这不仅仅是一个共产党员责任的选择,也是一个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精神的深刻理解正谓是大力协同、甘当配角”之典范。


参考文献:

[1] 杨树彦主编.竢实扬华 桃李春风—163am银河线路娱乐官网杰出校友风采录(第三卷)[M],163am银河线路娱乐官网出版社,200653-56.

[1] 姚炳华.大力协同 甘当配角,立德树人网,20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