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淼老师主持2011年3月政治学系研究生读书会

张现洪 发布者:yjy日期:2011-03-31 00:00  点击数:

         2011年3月25日晚上七点半,政治系研究生读书交流会在九里校区0801会议室举行。作为新年第一次读书交流会,2009级和2010级研究生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全部参加。2009级研究生张现洪作为召集人主讲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曾淼老师出席并就读书交流话题展开了深入分析。
         研究生的问题视角离不开对现实政治的观察。2010年年底以来,国际局势风云突变,非洲国家突尼斯爆发冲突并演变为持续骚乱。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一个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这次政权更迭被称为“茉莉花革命”。随后,这股革命波冲击了包括埃及、阿尔及利亚、约旦、苏丹、阿曼、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等在内的大部分阿拉伯国家。而在本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对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19日,美英法等多国联军发射导弹并空袭,掀开"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如何看待复杂的国际局势,如何理清现代国际格局背后的逻辑关系始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似乎对冷战后的国际局势有着比较大的解释力,这是本次读书会选择书目的切入点。
         张现洪首先提出了本书的主题: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接着从本书的五个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一主要命题的推论过程。第一部分亨廷顿区分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提出了本书的逻辑起点。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第二部分主要讲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的观点。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第四部分提出了了国际局部冲突的解释框架。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产生了“亲缘国家的集结”和更广泛的逐步升级的威胁,并因此引起核心国家努力地止这些战争。第五部分作者以西方文化的立场出发,探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未来。西方的生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使它免受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并为此进行合作。张现洪非常肯定这本书的价值,世贸双塔已倒,萨达姆已死,中国已能玩弄世界于订单之间,俄国已重现精神,回头看他的论述,必须承认他的一些预言和判断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曾淼老师接着主持了读书会的讨论,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就有关疑问向曾老师提出。首先,他区分了文明的概念,特别回答了蒋金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日本文明被作者列为八大文明的一支”。曾老师解释说,亨氏提出的“文明”概念归根结底是政治学的概念,他的解释框架也是政治学性质的,“文明”概念背后仍然有政治实力的因素影响,所以日本成为文明之一,而佛教文明由于没有核心国家被排除作者的视野之外。其次,他又主持讨论了书中提出的“中华文明”相关概念。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主要是从政治层面上,而儒家(书中称之为儒教文明)在中国政治上的表现是最为突出的,而道家文明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值得更进一步肯定。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太极、中医、风水等均是道家文化的一部分。最后,他还根据目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外交环境发表一下看法。
         读书交流会在9点半结束,在结伴回寝室的路上,很多同学还纷纷讨论着最近读书的一些心得。政治系读书交流会开始至今已经半年了,确实在同学们中间起到了良好的影响。